祖国东南沿海的角屿岛,面积只有0.19平方公里,因形状酷似牛角而得名。这里与金门一衣带水,退潮时,距金门仅1750米。这里饱经战火,曾经没水、没电、没居民。一批批赤胆忠心的海岛卫士,白手起家搞建设,用青春和热血守护祖国东南前哨。
1958年经历炮战
官兵英勇无畏坚守小岛
角屿岛

1958年8月23日
角屿岛成为当时炮战的主战场之一
数万发炮弹落在这个小岛上
将岩石炸成了焦土
官兵们用血肉之躯坚守前哨
角屿从此被称为“海上上甘岭”
“井水咸,烛光摇,荒岛浪拍礁
凝望咫尺的金门
扎根在祖国的最前哨……”
这是守岛官兵创作的《角屿之歌》
也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
这里的真实写照
这张老照片
记录着当时遭受炮战后的角屿岛
照片的作者叫郑水忠
如今老人已是82岁高龄

郑水忠曾是一名战地摄影师
他用镜头记录了
战场上的瞬间
还有角屿岛的风云变幻

郑水忠说:
“‘车辚辚,马萧萧,行人弓箭各在腰’
1958年炮战的时候
每次上角屿岛都有这个感觉
他们都是弯着腰、背着枪跑步
那时候
角屿岛上没有老百姓
岛上的道路和堤等等
都是驻扎在岛上的官兵
一镐一镐劳动建设出来的”
数个感知前端遍布海岛
全天候监控海防一线

岛是海的眼,兵是岛的眸
守岛官兵也步入了信息时代
加入了边海防的“数字长城”
遍布在海岛上的数个感知前端
构成了一体联动的管控矩阵
让海防官兵多了一双智慧“眼睛”
可以看得更清、更远

东部战区陆军某海防连战士房绍行
在角屿岛已经守了11年
那座始终凝望对岸的哨位
是他心里神圣的使命坐标
从刚上岛时的望远镜
到如今的高清数字化系统
观测装备的更新换代
让他的信心更强、干劲更足

他说:
“如今的边海防监控站设备
包含数个高清摄像头和多套雷达
可以实时传输视频、语音及相关资料
它们就像无言的哨兵
让我们能够全时段、全天候
监控到海防一线的角角落落
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”
从咸水井到自来水
岛上官兵生活越来越好
更是守岛官兵们的家
刚上岛的时候
他们用水只能靠四口咸水井
条件非常艰苦
如今
角屿岛上修建了新的高压水塔
接入了自来水
官兵们也有了4G网络
除了水井以外
官兵们还保留了菜地和猪圈
东部战区陆军某海防连战士鲍逸俊说:
“我们在岛上的生活越来越好
但每当我看到菜地和水井的时候
就想到当年守岛的前辈们
吃井水、点蜡烛的生活
我一定要干好司务长的工作
保障好大家的衣食住行
让大家能更好地在岛上服役”

↓↓↓
在角屿岛
一代代守岛官兵
年复一年、日复一日坚守
让这座小岛真正如牛角一样
坚不可摧
每朵浪花,各自澎湃
每段青春,别样精彩
向守岛官兵们致敬
来源:央视军事综合CCTV-7《国防军事早报》

了解《环球时报》的三观
请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or回到文章顶部,点击环球时报 (微信公众号ID:hqsbwx)

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: 环球时报
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